• 市場快訊

    原油市場這一年的“變”與“不變”

    發布時間:2023-02-28       作者:中陽期貨      點擊數:

      

      在俄烏沖突爆發周年之際,美國和歐盟等對俄羅斯制裁持續收緊,原油市場供應也再度引憂。事實上,近一年來,原油市場也主要圍繞俄烏地緣沖突對供給端沖擊的預期幅度及實際兌現這一主線來演繹。

      通過梳理行情,期貨日報記者觀察到,俄烏沖突以來,油價先漲后跌,2022年上半年受供應端因素影響,油價維持高位,布油一度上沖至140美元/桶附近;2022年下半年至今,油價重心持續回落,市場焦點逐步轉向需求端,尤其是美國通脹超預期后美聯儲持續大幅加息,市場對美歐經濟衰退的擔憂加重。如何看待俄烏沖突以來原油市場中供需格局、貿易流向的新變化?俄烏局勢后期的演變又將會對原油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地緣風險溢價已經大幅回落

      地緣政治沖突對原油市場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價格上,給原油帶來風險溢價。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不斷實施制裁,市場擔憂俄羅斯原油出口會受到較大影響,考慮到俄羅斯原油在全球市場的重要地位,供應端風險推動油價大漲,使得原油市場出現較高的地緣政治溢價。

      “2022年下半年以來,盡管俄羅斯受到制裁,但俄油的產量和出口保持相當大的韌性,產量維持在1100萬桶/日附近,出口在800萬桶/日左右,國際能源機構也不斷上調俄油產量預期。盡管去年12月5日和今年2月5日歐盟分別對俄羅斯原油和成品油實施禁運,但這一事件已被市場充分預期和定價,對油價的影響較少。因此,此前原油市場因俄烏沖突引發的地緣政治溢價目前基本降至零。”南華期貨(行情603093,診股)研究院能化分析師劉順昌表示。

      “美國聯合G7和歐盟從2022年7月份開始提出對俄羅斯原油限價的概念,在12月初協定以60美元/桶為價格上限實行,目前來看這個價格對俄羅斯原油出口影響低于預期。”海通期貨能源研究員趙若晨表示,若俄油高于限價售賣,歐美則不再提供船舶租賃和保險服務。

      在她看來,60美元/桶的價格上限較市場預期是較高的,以俄羅斯主要油品來看,烏拉爾原油價格近期在50—60美元/桶,被制裁的風險較小;而ESPO原油價格在70—80美元/桶,屬于被制裁的范圍之內。那么ESPO原油在限價后,只能通過非歐盟的船只和保險進行運輸。

      據國投安信能源首席分析師高明宇介紹,俄烏沖突爆發后受主動性貿易避險的影響,烏拉爾原油對布倫特貼水已大幅走闊,2月以來基本維持32美元/桶的貼水水平,足以滿足60美元/桶的價格上限要求。

      但從主要進口國的實際成交價格來看,以中國為例,進口俄油到岸成本較布倫特的貼水在去年6月一度達到19.5美元/桶,隨后隨著俄油采購恢復常態化,進口價格貼水自去年8月以來持續維持在5美元/桶以內的歷史正常水平。

      “針對烏拉爾原油報價失真的問題,俄羅斯正在醞釀將面向原油生產商的征稅基準由烏拉爾原油改為布倫特原油,初期貼水幅度或在20—25美元/桶,此舉將提升本國生產商的稅負成本,助推俄羅斯減產的實現。”高明宇說。

      事實上,對俄羅斯的制裁、俄原油的限價等措施在2022年上半年對油價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這一支撐作用在2022下半年持續減弱。

      對此,劉順昌解釋,當西方國家表態要對俄油實施禁運和價格上限時,原油市場開始預期并逐步定價,當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和出口被證明有很強的韌性后,禁運和價格上限的落地對油價的影響就相對有限,“買預期、賣事實”這一情形在此事件中得以體現。

      “由于歐美的制裁仍在持續,切斷歐盟對俄羅斯原油的依賴這種非市場調節行為會使俄羅斯和歐洲各自原油海運貿易流向變化,重新構造新的貿易流并產生連鎖效應,導致全球油海運貿易流向發生改變并使運輸效率下降。整個原油和成品油市場仍需要時間來穩定,供需局面仍有待穩定,供需錯配風險仍然存在,這給原油帶來的風險溢價仍會體現在油價上。”趙若晨稱。

      新的增減產變化將影響供需平衡表

      俄烏沖突也帶來了原油市場供需面的變化,重構了市場格局,對市場帶來的影響也超出了市場預期。

      從供應端來看,俄羅斯方面,受俄烏沖突和制裁等因素影響,市場預期俄羅斯原油產量和出口短期會有較大幅度的減量,但俄羅斯實際產量和出口并未下滑,這也超出了市場預期。OPEC+方面,隨著2022年油價重心持續回落,OPEC+在10月初宣布將在11月減產200萬桶/日,這一減產幅度超預期,帶動油價一輪反彈。美國拋儲方面,在美歐對俄實施一系列制裁的情形下,美國表態1.8億桶的拋儲量,對后續油價的穩定起到關鍵作用,后續美國的拋儲在預期和計劃之內。

      “去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為應對可能出現的供應減量,其他市場主體亦采取了相應的對沖手段。”高明宇介紹,以美國為代表的OECD消費國聯合釋放戰略儲備,去年3月、4月,IEA兩度宣布釋放石油儲備合計1.83億桶,其中美國計劃額外釋放1.2億桶戰略儲備。

      截至目前,美國原油戰略儲備庫存已較2021年年底下降2.22億桶,降幅為37.4%。

      值得注意的是,OPEC+并未因地緣沖突導致的市場波動額外增產,去年前9個月總體按照既定目標上調產量配額,且自11月起將產量配額大幅下調200萬桶/日以應對原油市場需求端的風險,OPEC+在產量持續低于配額目標的同時依然兌現了減產計劃,表現出較強的產量控制及油價托底意愿。

      2022年國內受疫情影響,原油需求受壓制。進入2023年,美國原油和成品油累庫持續超預期,成品油裂解也繼續回落,美歐原油需求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大。同時,中國在經濟全面放開后,市場對國內經濟增長和原油需求的恢復有較強預期,IEA在最新的能源展望中預期,2023年中國原油需求預期增長90萬桶/日,占全球新增原油需求的近一半。

      “從需求端來看,疫情后外圍市場圍繞出行鏈條的消費修復邏輯已在2022年基本完成,IEA估計2022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229萬桶/日,主要受歐美、中東和印度需求增長的帶動。從具體油種來看,汽油、柴油的消費恢復基本于2021年完成,2022年成品油需求亮點是跨境航班放開后航煤需求增速的進一步抬升。”高明宇說。

      目前來看,原油市場供需層面處于緊平衡階段,任何一點新的增減產變化都可能會引發原油市場供需平衡出現變化。

      2月10日,俄羅斯副總理宣布將在3月份下調產量50萬桶/日,計劃減產量約相當于1月產量的5%。同時,OPEC+方面表示不會通過增加產量來填補俄羅斯宣布的減產,其目標是在2023年剩余時間里堅持去年年底確定的產量目標。

      “這讓正全力應對通脹的美國倍感壓力,此舉或將影響美聯儲通過調整利率政策來抗通脹的目標,且對美國經濟軟著陸造成負面影響。”趙若晨表示,對此美國迅速采取行動,重新啟動拋儲來作為回應,美國計劃從戰略原油儲備中再釋放2600萬桶原油,預計在4—6月交付,在此期間給市場帶來20萬—30萬桶/日的供應增量。

      在她看來,原油供應端出現了減產與拋儲下的拉扯,原油供應端大國博弈局面再次出現,這種變化是比較難提前做出預期的,從消息傳出之后油價的反應來看市場也是比較謹慎的,需要時間來觀察供需平衡的演繹。

      貿易流重構及供應減量沖擊仍值得關注

      從原油市場的貿易格局來看,這一年來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其中,印度成為俄烏沖突下最大的受益國,印度自俄羅斯進口石油量同比激增近400%。印度是俄烏沖突后俄油的主要購買方。

      事實上,俄烏沖突后,俄羅斯原油出口流向發生重大變化。IEA數據顯示,俄烏沖突前的2022年1—2月,俄羅斯石油出口約一半流向歐盟,出口至英國和美國占比9.4%,至中國占比21%,其他地區出口相對較少。2023年1月,俄油出口至歐盟的占比降至15.9%,至英國和美國占比降至0,至中國占比升至28%,至印度升至19.5%,至土耳其升至6.1%。整體來看,俄羅斯石油出口至歐洲和美國的量轉移至亞洲的中國和印度。

      “從船期追蹤的數據來看,俄羅斯海運原油的貿易流向在2022年3月份起就有了明顯的變化,亞洲的買家承接了俄羅斯無法出口至歐洲的原油,且亞洲作為俄羅斯原油的主要買家的作用越來越大。”趙若晨說。

      雖然以往烏拉爾原油都是較布倫特原油折價出售的,但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折價幅度大幅攀升,自10美元/桶左右的價差走闊至40美元/桶。

      “價格敏感度較高的印度開始創紀錄地進口俄羅斯原油,取代了部分西非地區原油的進口。印度大量進口折價的俄羅斯原油煉制,煉制后的產品出口加大,緩解了歐洲及全球成品油市場供應緊張局面。”在趙若晨看來,這種方式也得到了美國的默許,這一局面在撤銷對俄羅斯制裁之前預計仍會延續。

      目前來看,俄烏局勢并無實質性好轉跡象,就油品市場而言,對俄貿易制裁引發的貿易流重構及供應減量沖擊仍值得關注。

      “一方面,2月5日歐盟對俄羅斯成品油限價及禁運措施正式生效,與原油、燃料油不同,傳統成品油貿易以區域間流動為主,跨區運力的缺失意味著貿易流轉向難以完全復制原料類油品的經驗,俄羅斯煉廠開工的被動下降將進一步導致原油減產,目前俄羅斯已宣布3月產量較1月下降50萬桶/日。另一方面,受近幾年油輪運費持續低迷的影響,預計2023年原油輪及成品油輪的交付量將降至近10年以來最低水平,船隊增速僅為1%—2%,而原油、成品油轉運后貿易流向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噸海運輸需求面臨結構性抬升,油輪運費市場總體向好,對原油、成品油的到岸價格將構成有力支撐。”高明宇稱。

      在劉順昌看來,后續俄烏局勢的發展對油價的影響繼續邊際減弱,俄油強大的轉運能力使其受制裁時依然能出口超出市場預期的原油。“未來決定原油市場的核心因素將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增長,包括美聯儲持續加息后美歐經濟增長和中國經濟的恢復;另一方面是OPEC+產量政策。”他說。

      目前,能源市場已經逐步從斷供的恐慌中走出,基本進入減量后的再平衡狀態。地緣風險溢價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但地緣影響并未退出市場,隨時可能重新引發油價的波動,原油市場的供應仍顯脆弱,油價隨時可能因地緣事件升溫再起波瀾,目前來看OPEC+及俄羅斯跟美國之間供應端的博弈仍在繼續。

      “展望后市,供應方面,俄羅斯維持原油出口的能力將是未來的一個變量因素。需求方面,則需主要關注美國經濟是否能夠軟著陸,以及中國需求回暖是否能夠達到預期。”趙若晨說。

      

     

     

    免責聲明: 本公司提供的資訊來自公開的資料,本公司僅作引用,并不對這些資訊的準確性、有效性、及時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證,及不承擔任何責任。本公司提供的資訊并不構成任何建議或意見,均不能作為 閣下進行投資的依據。

  • 啦啦啦资源在线观看视频